近年來,海原縣打造“紅色傳承,情暖老兵”黨建品牌,推動19名“兵支書”、29名“兵委員”扎根基層,以軍人擔當激活鄉村發展“神經末梢”,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戰場上交出了亮眼答卷。
海原縣深挖退役軍人“政治硬、作風實、執行力強”的優勢,構建“選、育、用”全鏈條培養體系。通過建立全縣退役軍人人才庫,圍繞“服役表現+專業技能+群眾口碑”三維評價體系,從3000余名退役軍人中遴選出48名骨干進入村(社區)“兩委”。二等功臣馬志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這位從都市返鄉的賈塘新村黨支部書記,帶領村民發展高端肉牛養殖示范戶20余個,建設青貯飼草基地5個,全村牛存欄達1500多頭,同時還組織土地流轉和村民就近務工,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。
在關橋鄉賀堡村,曾服役5年的“兵支書”劉進文發展產業思路寬。他牽頭引進基礎母牛685頭,大力發展牛產業;發展西芹種植1020畝,建成千畝西芹基地;盤活閑置校舍,聯合鄰村打造“夏制醋、冬腌菜”的魚兒灣原生態醋廠,年產香醋100噸、酸芹菜10噸,年收益達40萬元,走出“資源共享、抱團發展”的集體經濟新路。
“處理矛盾像帶兵,要講原則有溫度。”三河鎮唐堡村“兵支書”戴永強的調解筆記里,記滿了20余起糾紛化解案例。他積極組建治安巡邏隊、志愿服務隊,推行民主管理,讓“有事商量辦”成為村風常態。在戴永強帶動下,鄉村治理規范化、民主化水平顯著提升,鄰里和諧蔚然成風。(全媒體記者 馬彥軍 劉立濤 范本哲)